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少行业受到冲击并造成损失。生鲜电商却“疫”外火爆起来,用户暴涨、订单激增,热度之下,仿佛生鲜电商的春天就要来临,然而问题是,疫情过后,生鲜电商热度还会一直持续吗?
生鲜电商“疫”外火爆起来
因为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千千万万个家庭不能出门,为了解决一日三餐,生鲜电商一夜之间,就成了很多家庭手里的“香饽饽”。
面对刚需,很多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暴增。
除夕至初三,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540%;每日优鲜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后的一个月内,累计售出了2亿件商品、30735吨蔬菜;饿了么北京外卖买菜订单量同比增长9倍……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去年12月就因“融资失败”进入停摆状态的武汉生鲜电商企业“吉及鲜”,在这个春季复活了。
大众从未像今天这样,对生鲜电商和外卖小哥充满了感激之情。而生鲜电商这门生意,也意外的重新“活”过来了。
表面繁荣,背后赚钱少
至少从数据上看,生鲜电商在这段时间内非常活跃。
然而,知情人士表示,虽然生鲜电商公司的交易情况达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但行情下真正赚到钱的公司并不多,“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有关方面的严格管控,当然,这本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方面需求暴增,另一方面采购困难。不少村在疫情爆发后选择了封村封路,延长了农产品从原产地到前置仓的时间。不仅影响到了损耗率,也考验着生鲜电商平台的人员配置跟补贴力度,除了要补贴客户,还得要补贴供应商。
虽然货源相对紧张,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加大采购解决,但人手不足短期难以解决。哪怕是跟快递物流合作、共享员工,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缺人这件难事。
疫情期间企业的多项成本也在增加,光门店每天的消毒、人员防护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真正的利好,在于关注度的提升和信心的提振。大量用户的涌入,势必带来下一步资本和资源的涌入,而原本昂贵的拉新成本,突然归零,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事实上,在部分地区物资高度紧缺的背景下,菜有多少就能卖多少,消费者根本不在乎生鲜电商品牌是否熟知——这就意味着,只要能获得足够的货,就能在这一轮竞赛中脱颖而出。
用工荒、缺货,生鲜电商交出的答卷明显并不如想象中完美。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之下,生鲜赛道的玩家们,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疫情是机会,也是考验
即便亏损,但不得不说,这次疫情还是给生鲜电商带来一定变化的可能性。
事实上,生鲜电商要想成功,本质上需要用户手机下单的消费习惯转移。即从只习惯在菜市场(依然是当前最强生鲜购买渠道)购买生鲜品,转变为真正接受线上购买生鲜的习惯。而这种转移,其实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只不过疫情会加速这种转移——用户被迫使用手机下单的生鲜平台,这个过程会让很多此前没有接触过生鲜电商的用户,尤其是中老年用户,感受到这种购物渠道的优势,从而加速生鲜电商的普及。
与其说这次疫情救活了生鲜电商,不如说疫情会成为一个分水岭,会让供应链能力更强的生鲜电商优势更加明显。疫情是机会,更是大考。

行业专家指出,未来拥有全产业链资源和全渠道资源的生鲜电商企业优势将愈加凸显。加强冷链物流建设、加大生鲜供应链投资,对于这类企业尤为重要。生鲜产品品质是其生命所在,低质产品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而标准化带来的价值是生鲜产品形象的统一、品牌价值的提升,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使价格得到保证、盈利能力增强,同时还能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和附加价值,扩大品牌影响力,最终赢得市场机遇。